2020年12月11日 14:28
“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在“十三五”初期的2015年,这是压在延边85102名农村贫困人口心底的穷殇!
“现在的日子,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每天幸福的像泡在蜜罐里!”问起汪清县百草沟镇仲安村的金顺今,“十三五”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位建档立卡贫困户毫不犹豫地说:“摆脱穷日子,过上小康生活。”
是的,“十三五”对于延边来说,不仅是时间的跨度,更是贫困离去的“远度”,同时还是距离小康的“近度”:截至2020年,全州现行标准下的47300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3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2.2%下降至零。
世代困扰延边的区域性整体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
尽锐出战 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我们一没劳动力、二没技术,要是只靠自己,怎么可能脱贫、又怎么能致富奔小康?” 今年62岁的图们市石岘镇下嘎村村民徐建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丈夫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家里没有经济来源还要支出大额的医药费,生活一度困顿不堪。近几年,借助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她家收入大幅提升,看病住院也能报销,就连吃饭都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送上门。卸下沉重贫困负担的徐建美逢人便说:“脱贫攻坚,让我们老两口过上了小康新生活。”
徐建美家的贫困状况,在延边具有普遍性。我州作为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是吉林省脱贫攻坚两大片区主战场之一,属典型的“老少边穷” 地区。2015年底,全州共有农村贫困人口85102人,其中,63.7%分布在重点生态功能区,7.2%生活在边境一线,29.3%是少数民族。正是有着鲜明的边疆特点和民族特色,我州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相互交织、互为关联,进一步增加了工作的敏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脱贫攻坚难,但再难也“难”不过贫困群众的日子。
五年来,州委、州政府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时作出的“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殷殷教导,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目标任务,贯彻精准方略,绘蓝图、明方向、定路径、聚合力、建机制、强保障,向贫困发起全面进攻。
强化顶层设计,压紧压实各级责任。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州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深入贫困一线务实开展调研,访真贫、察实情、寻良策,在调查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延边州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以方案为纲、规划引领、计划跟进、政策保障、精准落实的执行工作体系,确立了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组织保障,建立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责任体系,并实行挂图作战,逐级传导压力,确保各级各部门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
打政策组合拳,构建保障支撑体系。五年来,我州不断发挥行业扶贫中坚作用,着力构建行业扶贫支撑政策保障体系,确保中央和省、州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全州以《方案》为纲,全面建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正向激励和用人导向等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四梁八柱”政策支撑体系,累计制定出台各类抓党建促脱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及危房改造等精准扶持政策措施100多项,开创我州扶贫历史先河。
高位推动部署,营造脱贫攻坚氛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州始终坚持想在前列,干在前列,冲在前列,用硬作风杠起硬责任,用硬担当体现硬作为。通过强化会议部署到强化对标学习,再到求真务实调研、选树典型标杆等一系列有效举措,使全州上下进一步凝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共识,形成了举全州之力打赢脱贫攻坚决战的浓厚氛围。五年来,我州共有5名个人、2个集体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8名个人被评为“吉林好人·脱贫攻坚先锋”,10个集体、84名个人获得吉林省脱贫攻坚奖。安图驻村干部党委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得到中组部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还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精准施策 全面出击拔“穷根”
12月3日,安图县亮兵镇新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相彬从帮扶人员手中接过2万元卖蜂蜜钱,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今年64岁的王相彬因患脑溢血导致行动不便,他的老伴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早些年,他们老两口靠出租土地和低保金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难。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在州发改委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王相彬于2018年开始养蜂,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前不久,州发改委又帮助他将今年收获的蜂蜜销售一空,这不仅让王相彬的腰包鼓了,更让他对致富奔小康充满了信心。
“为确保如期完成‘两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两平均’脱贫任务,我州始终坚持目标标准, 聚焦‘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确保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到根上,扶到点上。”据州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类似王相彬这样“因人制宜”“因户施策”的扶贫脱贫故事,在全州4个国贫县、1个省贫县、304个贫困村特别是43个深度贫困村不断上演,不仅改变了这些贫困人员、贫困家庭的生活,也深深地改变了贫困村、贫困县的面貌。
狠抓产业扶贫,夯实脱贫基础。建立州县乡村四级联动产业指导员队伍,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群众+金融机构+保险”产业发展模式,通过龙头带动、专业社领办、农户入股、信贷支持、保险跟进,因地制宜创建创业型、托管型和就业型的脱贫致富扶贫产业园区,确保收益保底、利润分红、稳定增收。五年来,全州累计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027个,参加扶贫产业保险贫困户7139户,已稳定获得产业扶贫收益27739.2万元,实现贫困人口受益全覆盖。
推进就业扶贫,提升减贫能力。举办各类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近三百场,提供政策咨询3万人次,提供职业指导1.5万人次,共创建12个省级、5个州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带动1312户4675人实现创业就业,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11767人,其中,省外就业498人、省内就业11269人,组织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1275名。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安排3908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
发展新业态扶贫,开拓增收渠道。积极发展电商扶贫,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723个,贫困村覆盖率达77.3%;组织电商企业结对帮扶104个贫困村,带动贫困人口12815人。借助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建设10个延边扶贫产品地方馆,通过对接会、展销会、直播带货、第一书记(县长)代言等方式,销售扶贫产品2.41亿元。推进151个贫困村进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行列,一大批集民俗、红色、生态、风光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扶贫旅游示范村相继建成,较好地发挥了带贫益贫作用。推进光伏扶贫,全州累计建设村级电站178座,惠及贫困户17496户。
由落子布局而深耕细作,由多点突进而全面开花,延边的“穷根”彻底拔除,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全州贫困县(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549元增加到2019年的11752元,年均增长11.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4.3个百分点。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36元增加到2019年的13024元,年均增幅30.54%。
补齐短板 夺取全面小康新胜利
“原来穷,只想着温饱,现如今吃喝不愁了,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下的延吉虽已进入严冬,但三道湾镇东沟村村民史秀菊每天仍然坚持到户外锻炼,她说生活在这如画的村子,感觉自己好像在梦里。
走进东沟村,记者看到,彩色栅栏与路灯相伴矗立,硬化路面蜿蜒连缀起一座座崭新农家小院,静谧清新中透着勃勃生机。“这些年我们生活的变化,可不仅仅是房子好了,村子美了,还有出行方便了、用水安全了、看病不用愁了……”史秀菊说。
的确,经过“十三五”时期的“补短板”,我州贫困户的生活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州1051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自然屯通硬化路率达到93%,所有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都通客运班车,建有停靠点;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所有行政村广播电视、通讯、电力实现全覆盖;农厕改造3万余户。
贫困人口健康教育服务全覆盖。落实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参保缴费资助政策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一清单”结算制度,着力构建五道防线,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确保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落实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资金,累计惠及学生8.178万人次;累计发放“雨露计划”助学补助金603.7万元,共惠及建档立卡中高职贫困学生3981户4035人次。
贫困群众综合保障日趋完善。全州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水平达到4200元/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100%。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托养服务,发放困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助力贫困残疾人口脱贫。创新推出“一张网”兜底扶贫保障机制,将全州29222名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对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参保对象年人均净领养老金6240元。建设改造全州农村福利中心35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1051个,实现全州行政村全覆盖。
已使苍生俱饱暖,幸福生活展笑颜。当下的延边,“久困于穷”的日子已经远去,奔向全面小康,我们一个也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