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州庆特别报道 | 广袤沃野谱新篇

手机版百姓热线
空白

州庆特别报道 | 广袤沃野谱新篇

2022年07月27日 14:09

广袤大地,孕育着希望;活力村庄,讲述着发展;新型农民,收获着幸福。建州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三农”工作步履铿锵,硕果累累。

数据显示,2021年,全州农村经济总收入248亿元,比2017年增加63亿元,是1976年3.3亿元的75倍;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70元,比2017年增加4369元,是1976年90元的164倍。美丽庭院、干净人家7.4万户,省级美丽乡村88个、省级3A达标村660个。

产业振兴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千百年来农民对“耕者有其田”的热望。

1981年,改革的春风吹拂延边大地,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释放了我州农民久被束缚的能量,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作出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两大历史性决策,我州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988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988年的5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4770元。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55万吨猛增到2021年的179万吨,创历史新高。

7月15日,记者在延吉市三道湾镇支边村草莓育苗产业园看到,大棚内的草莓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据支边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凤涛介绍,草莓育苗项目于2021年建设并投入生产,为村民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今年购买的1.2万株原种草莓母苗繁育后,预计可获益180万元,净收入15至20万元,带动村民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动力。在我州,像支边村草莓育苗产业园一样,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挣钱的产业项目比比皆是。

近年来,我州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优质粳稻、优质大豆和优质小麦种植面积,推广普及稻田养鸭、稻田养蟹、水稻黑地膜覆盖、大豆垄上双行绿色高产等栽培技术,全州粮食总产稳定在171万吨以上。目前,全州共有“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4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38家,全国产业强镇2个。和龙市获评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敦化市、延吉市获评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汪清县桃园小木耳产业园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延甬对口合作共达成合作项目16项,圆满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

多元发展 乡村建设成效显现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昔日延边农民最大的想往。如今,梦想变成现实,农民收入增加,“吃粮靠返销,种田靠借款,花钱靠救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农民迅速跨过温饱线,昂首行进在小康路上。路平、房新、环境美,放眼延边大地,美丽乡村建设新曲正酣,乡村振兴前景无限。

延吉市朝阳川镇太兴村太兴红色小镇,近年来人气高涨,一大批研学照、宣誓照、游客照刷爆微信朋友圈,人们纷纷来到“红色打卡地”,重温历史,感怀先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农民宜居宜业的美丽田园乡村,累计投入43亿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全州共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4132户,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7.4万户、省级美丽乡村88个、省级3A达标村660个,建成重点镇、重点流域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9个,四级河湖长制实现全覆盖。

为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我州坚持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州共落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超过1.1亿元,惠及行政村近36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省和国家验收,全州共清理核实资产38.8亿元,1051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推行农村“册外地”规范化管理,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全州所有行政村均实现经营性收入。

龙头带动 农民致富能力增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保障。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随着流动人口放开,我州许多农民离开家乡,加入劳务大军,出国挣外块成为增加家庭收入的一大途径。虽然劳务收入高,但也造成一定的农村人才流失。

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和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外出务工人员、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州适时出台一系列“引凤还巢”政策,吸引一大批有识之士返乡创业,大展宏图。与此同时,就地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大显身手,带动农村各项产业快速发展。

张国振就是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延吉市朝阳川镇勤劳村办起家庭种植农场,一改昔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依靠科技一个人种植50公顷农田,年收入近百万元。目前,像张国振家庭农场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我州已有1.2万多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24.5万公顷,占全州耕地面积的64%。如今,全州共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建设262个。其中,纳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71家。

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用智慧和汗水打造出众多叫得响的“延字号”农产品品牌,全州仅人参品牌就达70多个。目前,全州人参留存面积3500公顷,林下参面积1.6万公顷,产值预计达82亿元。非林地栽参面积逐年扩大,年可加工鲜参5000吨左右,产值达35亿元;黄芪、平贝母、淫羊藿、北五味子等其他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6万公顷。食(药)用菌发展规模近15亿袋,产量达到72万吨, 以灵芝、桑黄、天麻、猪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发展迅猛,全州食(药)用菌“一县一品”的战略布局快速形成。全州规模养殖场发展到556家,累计创建国家和省级示范场121个,延边黄牛国家级种质资源场成为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蜂蜜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8.9%;梅花鹿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场11个;全年渔业总产值达103.8亿元。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延边乡村振兴正快马加鞭。

[ 本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等内容,如涉及版权,请致电。确认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电话:0433—8157607。]

延边信息港 / 延边广电客户端
标签: 全州  我州  农村  乡村  农民 

信息广场

登录天池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