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6日 17:14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七十载春华秋实,见证了边城珲春的巨变。70年来,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区域的珲春市在党的领导下,因改革开放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封闭的“口袋底”,如今正在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联结中俄乃至中欧的新通道、大图们江开发开放经济带的重要枢纽、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吉林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推进开发开放 实现跨越发展
建国初期,珲春曾与朝鲜边境地区有过小额易货贸易,1953年地方性小额贸易停止。1985年恢复与朝鲜开展边境小额贸易,1987年对朝贸易额693.9万元人民币。1987年与前苏联哈桑区贸易的大门打开,中苏边贸中断65年后开始恢复往来。
巨变发端于1992年,当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珲春为进一步对外开放边境城市;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开发区——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从此,珲春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踏上开发开放的新征程。
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珲春口岸过客并允许第三国人入境。同年9月,中俄(图们一马哈林诺)国际铁路图珲段贯通。同期,俄罗斯在滨海边疆区设立“大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经济区。
一时间,国内外大批人流、物流、资金流纷纷涌入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珲春对俄公路、铁路口岸开放升级,逐渐开通多条通往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陆海联运航线……
进入21世纪,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珲春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颁布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珲春成为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窗口”和“桥头堡”。近年来,国家又批复珲春综合保税区、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珲春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商品流通业的发展,珲春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一期东北亚国际商品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全面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目前,跨境电商综试区已引进畅达、速卖通等12家骨干电商企业,出口商品涵盖电子数码、日用百货等俄罗斯消费者喜爱的商品。经过3年多发展,年贸易额增幅均翻番,从2018年的4300万元到2021年的21.5亿元,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今年6月,珲春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近3亿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数据显示,2021年珲春市具备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超千家,180家外贸企业实现货物进出口总值106亿元,同比增长28.6%,是1952年的1659倍。珲春市的贸易额成为仅次于长春市的吉林省第二大对外贸易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海产品出口通道。
融入“一带一路” 发展海洋经济
珲春市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是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冰上丝绸之路”的北向新起点,也是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参与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
一直以来,珲春市坚持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开发开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着力推进铁路、公路、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借港出海、陆海联运,以及“长珲欧”班列、海洋班列的常态化运营,为珲春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4月28日,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韩国束草陆海联运航线开通,打开了珲春“借港出海”的生命线。之后开辟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宁波、上海、青岛等内贸外运航线,形成多线并行格局,成为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新通道。开辟了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勘察加海产品运输航线、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日本新潟货运航线、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韩国釜山铁海联运集装箱航线、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俄罗斯萨哈林海产品运输航线等。
中俄珲马铁路实现常态化多品种双向运输,过货量年均呈爆发式增长。
2021年4月,“长珲欧”货运班列常态运行。
如今,通过实施珲春口岸“7×10”小时通关、珲春铁路口岸“7×12+12”小时预约通关,口岸通关效率不断提升。今年前5个月,珲春各口岸实现进出口货物162.2万吨,保持外贸增长态势。
统计显示:1992年,全市各口岸进出口货物10.5万吨,主要以钢材、化肥、蔬菜等为主。2021年,公路口岸、铁路口岸进出口货物320万吨,是1992年的30多倍。进出口货物包括海产品、客货车、粮食、轻工产品等,种类繁多,呈现多样性。
2022年2月16日,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立,珲春国际合作(海洋经济)示范区正式被中央编办批准为省委省政府副厅级派出机构, 珲春扬起“蓝色”风帆,开放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推进产业强市 谋求协同发展
1952年,珲春仅有20几家铁工、制材、制米、汽水、袜子、陶瓷、制酒、酿造、制油、食品等小型作坊型的生产厂家,工业总产值仅为402.2万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了农业机械、造纸、印刷、水泥、氧气、象棋、砖瓦、皮革、冶金、服装等企业,产业单一,产品粗糙,仅为满足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开放之初,珲春市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理念,不失时机地招商引资。1993年,珲春市第一家中韩合资企业——珲春市东一针织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其生产的三重保温内衣出口韩、日、美欧等地区。之后,裳邦尔纺织、现代钢管、山川野彩板等一大批韩资企业入驻珲春,带动了珲春市产业的蓬勃发展。
1992年10月21日,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成立。29岁的金立华从吉林省舒兰市来到珲春赶乘开放“快车”。从开诊所到种植人参,从医者到农人,再到成立企业——珲春市华瑞参业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珲春开发开放的第一代创业者,他要为建州70年献上3份大礼:集医疗、保健、旅居于一体的珲春市中医院华瑞康养中心项目投入运营;2022年2月开工建设的珲春海洋经济功能食品产业园,预计年内主体工程完工;2022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的珲春市海洋经济进出口中药材加工产业园,致力于把珲春打造成为东北亚中药材进出口集散中心。
这是一块“筑梦未来”的新高地,各大产业纷纷聚集于此。
没有海却把海产品贸易与加工业做得风生水起,“珲字号”海鲜名气越来越响。
纺织服装走高端化、品牌化之路,支持雅戈尔、拉波尼等现有企业扩大规模,打造品牌服装、专用服装产业园区。
电子信息业向高精尖新、集群发展。以东北亚光电产业园为依托,珲春市与长春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鸿鼎、发振、兆景等现有企业扩大规模。同时,积极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打造具备一定规模的光电信息产业生产加工基地。
……
当前,珲春市正坚持以发展海洋经济、扩大国际合作为主攻方向,以边合区、综保区、互贸区“三个平台”和“四个口岸”为支撑,加快建设互贸1-5期、跨境电商、光电信息“七大园区”,发展壮大海产品、清洁能源、木制品、纺织服装、功能食品、光电信息、电商物流、有色金属“八大产业”,努力打造吉林省海洋经济和对外开放新高地。
宜居新城拔地起 幸福指数日日升
时光回溯至70年前,“七十(其实)一栋楼,九十(就是)一条街”是民间对这座边陲小城的诙谐描述。“一栋楼”是日伪时期留下的一座木质小楼,“一条街”是一条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弯弯曲曲东西走向的街道---龙源街。城区绝大部分是平房、草房。
开发开放之初,珲春大胆提出把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作为工业产业区、把老城区作为生活居住区、把珲春城中心向东部延伸、把城市周边村屯划入市区建设规划,着力构建沿珲春河伸展的“生态宜居走廊”。
“十二五”期间,珲春市按照建设国际化窗口城市和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总体思路,修编完成《珲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在老城区15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采取“东扩、南延、西优、北控”方式,科学有序地拉大城市框架,规划到2030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65平方公里,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
70年来,珲春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投资36.6亿元,拆迁20921套共计159万平方米的平房及棚户,基本消灭城中村和郊区各类棚户区,6万多人受益;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暖房子工程)431.5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326套,8039户家庭受益。如今,珲春市正抢抓夏季施工黄金期,全力冲刺2020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力争8月份建成交工。涉及58个小区的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全部复工。
穿越70年时空,新明大桥、森林山大桥、珲春大桥、胜利大桥4座大桥飞架南北,实现了珲春河两岸变通途的历史夙愿。
城市道路建设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城区道路全部告别砂石路,巷道建设和硬覆盖工作成效显著,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断完善各项环卫硬件设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持续优化,市民幸福指数日益攀升。珲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森林城、园林城、生态城、双拥城、绿化模范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入选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第48位。
潮涌东方海天阔,古稀珲春正奋发。乘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东风,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新珲春正在开放发展的浪潮中,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