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边科协 > 科普宣传 > 在丹霞山,上一堂自然科学课

手机版百姓热线
空白

在丹霞山,上一堂自然科学课

2025年01月15日 09:01

图为丹霞山僧帽峰晚景。叶辉兰 摄

七彩地理

寒假即将到来,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计划假期去户外来一场亲子活动,既能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又能增加运动量锻炼身体。作为地理教师,笔者认为,爬山是不错的选择,推荐广东地区的居民考虑丹霞山。丹霞山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宜人的景色,以及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而拥有极高的科普和研学价值,是培养和拓展青少年科学视野的“自然学校”。

丹霞地貌是我国的一张国家名片,这是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地貌名称。其外形“顶平、身陡、麓缓”,是一种具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广东仁化县丹霞山是“中国丹霞”的发现地和命名地,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研学丹霞,解密山之奇

丹霞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叫人浮想联翩。大家有没有好奇,山石为什么如此红?

这是大自然一场精彩绝伦的“魔术表演”。亿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河湖纵横的区域,大量的泥沙、砾石随着水流不断沉积,一层又一层,如同书页般缓缓交错堆叠。岩层中的含铁矿物成分,在后续干热气候的催化下发生氧化,为岩层染上了标志性的红色,这便是丹霞山那一抹绚丽色彩的由来。

丹霞山,随处可见形态奇异的巨石。最神奇的当属“天下第一奇石”——阳元石。阳元石最初与后方山体相连,恰好两者之间存在的垂直节理在地壳运动下发育成裂隙,随后恰到好处的持续外力风化,导致其分离,岩石进一步发生球状风化,形成今日模样。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穿行在丹霞山区,其人文景观独具奇妙之处。像雪岩寺、梦觉关等众多庙宇建筑依山而建,嵌入崖壁的洞穴中,构成又一奇景。为什么建筑多建在峭壁上呢?原来陡崖中形态各异的洞穴,通常分布在丹霞山交错堆叠的、较软的粉砂质泥岩夹层中,易被风化侵蚀而掏空,上层较为坚硬的砂岩、砾岩后期受重力影响脱落,洞穴随之扩大或贯穿。在陡峭的崖壁上,洞穴为僧侣或山民提供了天然庇护之所,造就了如今这般独特的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奇妙景观。

登丹霞山,撼山之险

清文学家袁枚在《游丹霞记》中这样描述丹霞山之险峻:“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一夫持矛,鸟飞不上。”

袁枚笔下的丹霞山,险峻之姿展开眼前,让后人得以遥想当年攀登的艰险。时过境迁,如今阳元山“云崖栈道”和“九九天梯”更是人与自然携手打造的惊险挑战——栈道沿着略向内倾斜的垂直节理开凿而成,狭窄处仅有一步宽,阶梯笔直,仿佛稍一挺直腰板,就要翻下百米悬崖。

下山时必经的“九九天梯”,是接近垂直和窄到只能斜步而行的石阶,两侧悬崖,望之双腿发抖,只能手脚并用摸索而下。石阶高矮不一,形状依山而定,每一步都让人提心吊胆,而此地恰是风景绝佳处。险峰引得无数勇者前来,凭勇气和决心欲与古人试比高。

丹霞山为何如此陡峭险峻?这里的沉积岩胶结得很结实,抗风化剥蚀能力强,外力只能沿断层裂隙和垂直节理切割。经风化、侵蚀、崩裂后,山体岩层地势变得陡峭,人们也就难以攀爬。

如果家长带青少年到丹霞山,那么,通过攀登丹霞山既锤炼了他们的体魄,又铸就其钢铁意志。

游丹霞,赏景之美

游丹霞山,在山顶赏日出霞光万丈、日落余晖脉脉,悟天地造化之美;在山腰探访庙宇、赏摩崖石刻,抚摸凹凸有致的蜂窝岩,悟人文与自然和谐之美;走累了,就乘船游锦江,水上观丹霞,倒影随着波光摇曳生姿,别有朦胧诗意之美。

丹霞山四季变化,景各不同。丹霞山此般多元的审美体验,使青少年于自然与人文科学之境畅游,有助于情境学习,提升科学素养。

新的一年,老师家长应带着青少年多走进大自然,领悟万物奥秘,汲取智慧源泉,开启属于孩子们的人生脚本,留下他们的成长足迹。

(作者范惠系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学地理教师,叶辉兰系广东省河源市东源中学地理教师)


[ 本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等内容,如涉及版权,请致电。确认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电话:0433—8157607。]

延边信息港 / 延边广电客户端
标签: 丹霞山  丹霞  风化  青少年  大自然 

信息广场

登录天池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