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

手机版百姓热线
空白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

2020年04月07日 05:57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考察期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15年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一个山川秀丽、景美人和的全域大花园,正成为映射未来中国样貌的鲜活样板。

空中俯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笃定美丽生态,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群山叠翠,竹海摇曳,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又迎来一个春天。

绿道串起乡村别墅、农业观光园、生态旅游区,移步换景之间,铭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字的石碑,注解着眼前这幅江南水墨图景。

“15年前,这里水泥厂、矿山遍布,漫天灰尘让人睁不开眼。今天的余村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载着游客观光的电瓶车司机姜志华说。

2005年,姜志华就在水泥厂上班。要不要关停水泥厂,村里人曾激烈争论。“钱赚了,人却进了‘药罐子’里,不能再走老路了。”当年的村支书鲍新民说。

从那时起,余村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村庄改造,实现垃圾不落地、美丽庭院全覆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样本。

正如余村一样,浙江一大批乡村从生态破坏中转身,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取和予”的辩证关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未进村,儿童琅琅书声就已入耳。

桐庐县环溪村是周敦颐后裔聚居地,祖先先建水系再建村。而随着工业化下乡,这里一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生态修复让如今的环溪村绿荫环抱,鱼翔浅底,村民或聚于茶吧休憩聊天,或带着孩子溪边戏水,“乡愁记忆”重新回归。

空中俯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1世纪初,浙江虽然经济高速增长,人们面对的却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从“八八战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浙江,浙江通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打造“诗画浙江、美好家园”。

在西溪湿地,杭州投入数十亿元修复“城市之肺”,打造出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还原天生丽质的生态环境。在钱塘江源头开化县,坚持“生态立县”,钱江源被确定为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用生态视角阅读浙江,就是打开看见美丽中国的一扇窗户,而窗外世界同样万紫千红——

在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驿站周边,高挑的旱柳吐出新芽,挺拔的油松郁郁葱葱,新区总造林面积已达31万亩;

在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2019年建立,苏皖两省联手推进跨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共护水清岸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写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如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春日景色(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创造美丽经济,让美丽成为竞争力、生产力

水晶如此璀璨,污染却又如此肮脏;有灯亮的地方,就有加工厂;这曾是30万人的生计,这是无数人想逃离的家乡……

浦江“治水馆”,记载着产业转型的变迁。2000年前后浦江水晶产业最鼎盛的时候,大小作坊遍及城乡,“母亲河”变成了“污染河”。

浦江县委书记程天云说,他们一手抓铁腕治水,一手抓产业转型,水晶企业总数由原来的2.2万家缩减至505家,但税收从整治前的3000万元提升到去年的1.35亿元,实现产值60.2亿元。

曾经小作坊扎堆的浦江虞宅乡,如今民宿、花海渐成规模,去年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旅游收入6500万元。“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回馈你。”副乡长金逍宏说。

深蹲,是为了更高起跳。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倒逼工业经济提升,孕育三产新业态,镶嵌在绿水青山中的浙江,站在高质量发展新风口。

浙西南山区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白鹤村畲族大姐徐海惠家,野生蕨菜、笋干、四季豆等80多种蔬菜被腌制好,装进小碟子,线下游客青睐、线上畅销全国。

在青山碧水环绕的杭州转塘“云栖小镇”,一批互联网企业来此落户,集聚上百家云产业链企业,信息经济正在绿水青山间孕育。

西部茂林翠竹、山清水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唱千年,北部丝绸鱼米、湖泊众多……浙江各地发挥自身优势,巧妙嫁接绿色产业。

美丽经济正转化为竞争力、生产力。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农创客”钟旭映(右二)在自家民宿向顾客推荐自己酿制的果酒(2018年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东海之畔,浙江温岭石塘镇千年曙光碑不远,从“渔三代”转型开民宿的杨彪正为住客们准备早餐。

石塘镇人们祖祖辈辈耕耘东海,靠捕鱼为生,杨彪20岁出头就跟着父亲一起闯东海。前些年,“赶海人”越来越多,网眼越来越小,“断子绝孙网”像篦子一样把东海筛了一遍又一遍。

面对渔业资源危机,浙江启动生态修复保护“东海渔仓”,小镇生态也不断改善,色彩斑斓的石头房成为网红打卡地,阳光、沙滩成为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渔民洗脚上岸、转产民宿,吃上“旅游饭”“阳光饭”。风景变成产业,叶子变成票子。

今年浙江省两会提出,将按照全域景区化的要求,到2022年把浙江打造成“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中华大地,岂止“浙”里风景独好——从长江沿岸共抓大保护到渤海之滨发展绿色经济,从黑土地农业向绿色生态转型到三江源打起生态民生“双赢牌”,美丽经济正让美丽中国建设走得更远。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农民画家”陈苏兰展示石头画(2018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筑梦美好生活,浸润协调均衡和谐之美

自山至海,从城到乡,生活因绿色而遇见美好、生机勃勃。

空山新雨后,龙游县山区竹林间,能飞上枝头、下塘游泳的“龙游飞鸡”正在“健身”。科技+电商赋能,每只鸡最贵卖到298元,一年能卖10万只,引来大批农户加盟,“飞鸡”成了农户“提款机”。

“农创客”、电商园下乡了,生态产品、活海鲜进城了,一进一出之间,乡村“绿色银行”被激活,城乡鸿沟不断缩小。

淳安县下姜村“农民画家”陈苏兰的创意小店里,妙趣横生的石头画令人爱不释手。“这些鹅卵石就地取材,有的能卖几百元,客人下单直接快递到家。”

养在深山人也识。下姜村通过保护山林、污染整治、卫生改厕、农房改造,如今山清水秀、四季花开,成为千岛湖畔的明珠。

全民协同参与,才实现“美美与共”。

在杭州,春节所有寺院三炷清香代替纸钱香烛,得到市民理解和支持;在临安,不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搬河石、不拆有历史价值房屋,“五不”倡导深入人心;在仙居,绿色出游积攒“绿币”蔚然成风。

浙江为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创造各种条件。每年6月30日,被确定为“浙江生态日”;“河长”名单公示在河道旁,百姓随时可举报污染;规划项目能不能批,市民代表有否决权;抽查排污企业,市民有“点单权”……绿色文明新风逐渐形成。

建设美丽中国,协调、均衡、和谐是应有之义。

游船行驶在杭州西溪湿地水道上(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珍爱山川河湖的自然之美,回归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追求人文风化的精神之美,在浙江正成风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生社会资本和力量注入,绿色社区、绿色园区、绿色学校在浙江不断涌现。

万余座文化礼堂立村头,县级“信访超市”全覆盖,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枫桥经验”从治安扩展到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群众解忧“最多跑一地”深入城乡……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美好生活逐渐触手可及。

春潮天地荡,风帆征途扬。一个先行的省域实践,正成为美丽中国的精彩注脚,而一扇事关永续发展、通往美丽中国的未来之门,也正在徐徐开启。

[ 本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等内容,如涉及版权,请致电。确认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电话:0433—8157607。]

延边信息港 / 延边广电客户端
标签: 生态  美丽  浙江  绿水青山  绿色 

信息广场

登录天池云账号